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127个特色小镇,江苏占据7个。结合昆山现状,我们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当对这省委书记李强在“创新四问”中的“引领、创新、品牌、包容”给出积极的响应,以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富民。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我们要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建设目标,促进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城市各项指标的提升。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省市相关发展目标
特色小镇建设,目前主要有国家三部委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浙江的“非区非镇特色小镇”两种模式。前者所指的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特点是全镇整体发展;浙江提出的特色小镇是独立于市(镇)区,具有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江苏省、苏州市分别提出到2020年形成100个、5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发展目标。2016年7月15日,苏州市政府办发出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每年建设1-2个特色小镇,确定首批15个试点名单,包括我市的跨境贸易小镇(花桥)。
(二)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为创新、转型、富民搭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大平台,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1. 以“五大发展”为理念,助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打造特色业态为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市场要素集聚,管理机制创新,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布局创新发展。
2. 以“两聚一高”为目标,聚焦富民促进高水平小康。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宣传、治安等相关政策扶持和政府投入的加大,为“两聚一高”提供动力和支撑,为富民提供有效助推。
3.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展示魅力昆山文化底蕴。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使特色小镇成为记住昆山乡愁、唤醒历史记忆、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4. 以“沿沪对台”为优势,推进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可以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同城效应,发挥昆山“沿沪对台”的优势,承接优质产业,做好高端配套,与上海错位发展、配套互补、相辅相成,推进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范围内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案例和浙江经验
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和案例都值得我们借鉴。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文化资源等都是打造特色小镇取得成功的要素。
(一)国际化视野下的特色小镇 。国际上的特色小镇没有统一模式。对冲基金小镇格林威治、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达沃斯小镇的经济论坛等。特色产业和经济文化资源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浙江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主要是民企投资建设,同时央企和省级国有企业,高等院校都积极参与。依靠产业聚集或龙头企业,是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
(三)江苏特色小镇的案例参照。江苏的特色小镇中,丁蜀镇的紫砂工艺已经形成品牌,震泽古镇是著名的蚕丝之乡,苏州的镇湖苏绣小镇和科技城金融小镇等也各具特色。特点是依托特色产业、文化资源或新兴产业。
三、昆山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优势和不足之处
特色小镇建设在昆山的优势十分明显,也存在不足。
(一)目前的优势
1. 区位和交通优势。昆山地处上海和苏州之间,区位优势明显。要发挥沿沪优势,主动与上海融合发展,为昆山产业升级、技术开发、资本运作、人才集聚、消费扩大等方面提供广阔前景。
2. 基础设施优势。昆山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卓有成效,城乡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建设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产业园区优势。昆山对台合作产业已成规模。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龙腾、国显、捷安特、好孩子等品牌影响力大。可在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和社区功能。
4.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昆山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昆曲、三贤、三宝、水乡习俗、美食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现代产业,形成规模和特色,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之一。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从国家层面看,特色小镇建设虽有许多成功案例,但总体尚处于探索阶段。就昆山而言,特色小镇建设从认识到实施,滞后于先试先行地区。
1. 认识不够清晰。目前,各区镇对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尚处于“概念模糊”阶段。
2.规划不够明确。在制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我市尚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正式纳入总体规划和区镇规划。
3. 组织不够有力。没有明确的牵头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