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自1880年以来的130多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85℃。其中,陆地增温幅度高于海洋,高纬度地区高于中低纬度地区,冬半年高于夏半年。1951~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12℃,几乎是1880年以来的两倍。
我国的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1951~2012年间,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是同期全球的两倍。其中,北方增温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夏季,夜间高于白天。
(1)近半个多世纪来,极端事件频繁发生。
全球:高温热浪频繁发生,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水(暴雨)频率增加;欧洲南部、非洲西部的干旱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强。
我国:区域性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事件增多;登陆台风偏多偏强;中东部霾日数明显增多。
(2)冰雪量显著减少。
全球:近20年来,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的储冰量持续减少;全球山地冰川退缩,1971~2009年平均每年减少约2260亿吨冰;1979年来,北极海冰范围每10年缩小3.5%~4.1%;1967~2012年,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每10年缩小1.6%。
我国:近60年来,大部分冰川退缩,退缩面积达10%以上;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速。
(3)海平面加速上升。
全球:1901~2010年,海平面上升了0.19米,平均每年上升1.7毫米;近年来上升加速,1993~2010年,平均每年上升3.2毫米。
我国:1980~2012年,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9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对全球粮食生产:以不利影响为主,已导致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1.9%和1.2%。
对我国粮食生产: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有利影响:气候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气候变暖,由此带来积温上升,尤其是东北地区活动积温明显增加,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低温日数大幅减少。东北粮食主产区热量资源改善对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产量非常有利。

不利影响:
(1)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明显变化。虽然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明显改善,但全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增大,特别是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资源明显减少,已经严重威胁粮食生产。
(2)农业气象灾害呈加重趋势。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的干旱呈加重趋势,全国干旱灾害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全国洪涝与高温热害总体上呈面积增大和危害加重趋势。
(3)农业病虫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病害和虫害的发生面积从1961年到2010年分别增加6.4倍、8.1倍和5.8倍。
(4)土壤中养分的分解速度加快,土壤本身的生产能力同步降低。
雾霾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是不利的。以小麦为例,如果雾霾发生在小麦的冬季生长期,会对小麦的苗期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过程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小麦的苗情发展和安全越冬,延缓苗期发育进程。如果雾霾发生在小麦的开花期则会影响其产量,所以雾霾会对小麦的生长过程产生阻滞作用。
另外,如果雾霾比较严重,则会导致化学物质弥漫在空气中引起污染,危及到食用蔬菜和瓜果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人口预计在2030年达到15亿左右。为满足新增的2亿人口,需多生产2000亿斤粮食。考虑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粮食总产量减少5%~10%,还需多生产600亿~1000亿斤粮食。按目前的生产水平,需要额外增加相当于1.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
如果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21世纪末,会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年将增加10%以上。
如果采取措施得当,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
减缓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以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从而降低气候变暖幅度。减缓气候变化须通过国家和部门的政策与机制,使得能源生产和使用、交通运输、建筑、工业、土地利用以及人类居住等部门或行业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农业方面,减排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农田、牧场管理和恢复有机土壤。而对社会公众来说,则可通过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等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等消费模式,积极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如南方水稻春播期的低温冷害、北方初霜冻等)及气候条件监测、评估,对未来近期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预评估,对全国主要粮食产区气象条件进行预测(预测分析气温、降水、旱情等气象条件对各大产粮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