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后损失最大的环节是在农户储存环节。根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农户储粮损失最严重的为东北地区,平均约为10.2%;其次为西北地区,约8.8%;长江中下游地区约7.4%;黄淮海地区约5%。农户储粮损失中,鼠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农户储粮鼠、虫、霉害损失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9%、21%、30%。 造成损失的根本原因是农户储粮设施简陋,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储粮技术。
首先,应控制入仓粮食的质量,尽量做到“干、饱、净”;其次,应选用具备防潮、防鼠功能的新型储粮装具,如在储存高水分玉米棒的北方地区应选用钢骨架矩形仓,南方地区在储存安全水分的稻谷、小麦时应选用彩钢板组合仓等科学储粮装具;第三,还应采用科学的储粮方法,并定期检查粮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农户储粮常见害虫有玉米象、赤拟谷盗、谷蠹、锯谷盗、豌豆象、咖啡豆象、麦蛾和印度谷螟等。昆虫在5~15℃以上开始活动,在22~30℃的条件下最为适宜。但是,当温度上升到40~45℃之间时,便处于昏迷状态。当达到45~60℃之间时,会在短期内死亡。
花椒防虫:用干净纱布包50克花椒放在贮存小麦或大米的缸中间(每50克花椒可用于200公斤小麦或大米),可防虫。
白酒储粮:把装有100克白酒的酒瓶,用纱布扎好瓶口,放入距缸底部30厘米深处,装满粮食即可。
椿树叶储粮:在粮囤底部铺上一层臭椿树头、叶子,每隔33厘米铺设一层臭椿树头、叶子,装满粮食后在粮面上铺盖一层臭椿树叶。
柚子皮储粮:用小刀将柚子黄绿色表皮削下来,及时晒干后备用。在各种豆类中按每50公斤放入干柚子皮1000克,充分拌匀,加盖密闭熏杀害虫。每隔3个月检查翻动一次,可一年内不生虫,食用安全,不影响发芽率。
海带防虫:将晒干的海带混放于粮食中,一周后海带可吸收粮食中的部分水分,并可杀灭粉螨及蛾类害虫。海带取出晒干后还可重复使用,且不影响其食用价值。
菖蒲和艾草防虫:取新鲜菖蒲和艾草,洗净晒干,每500公斤粮食中分别按上、中、下铺放三层,即可达到驱虫、杀虫的效果。
小麦耐高温,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小麦后熟期长,大多数品种后熟期从两周至两个月不等。完成后熟的小麦,在常温下一般储存3~5年或低温(15℃)储藏5~8年,其食用品质无明显变化,具有耐储性。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吸湿能力较强。
小麦耐热性好,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麦温晒到50℃左右,保持2小时高温,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6℃左右持续10天左右,杀死全部害虫。晾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使小麦长期安全储藏。
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到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但是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易生芽。稻谷不耐高温,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
刚收获的稻谷含水量较高,脱粒后要及时晾晒,但稻谷耐高温性差,晾晒可采用多日间歇晒干或阴干、风干,尽量避免高温曝晒。日光下曝晒稻谷,温度不宜超过35℃,可摊稍厚一些(5~15厘米)。在水泥地晒时,要勤加翻动,以防局部稻谷受温过高,导致“爆腰”粒多,影响品质。
玉米具有胚部大、营养物质丰富、呼吸旺盛、带菌量多等特点,当水分超过安全储藏标准时,就会比其他粮食更容易发热霉变。
在穗储中,常见发热霉变的部位一般在粮面下50厘米处与仓壁向内50厘米处组成的空间内,或在底层与仓壁返潮处。这主要是玉米入仓水分较高或者在储藏期间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高,霉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造成的。
在粒储中,常见发热霉变的部位在粮堆上层的30~60厘米处。
东北地区为我国储粮生态区域的冷湿区,秋季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冬季气候严寒,降雪天多,湿冷漫长。玉米收获在秋季,此时白天的温度较高,空气的相对湿度较低,收割后要进行剥皮、田间日晒、通风降水,半个月的后熟期过后,水分降到25%以下再带棒入仓保管。玉米穗入仓时,要分阶段进行,晾干一层再装下一层。在雨雪天气,需要用草帘等物苫盖,这样粮堆内相对较干,不易生霉、变质。
大豆含有较高的油脂和蛋白,相比其他粮食更不容易储藏。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2.5%的安全水分标准,否则容易霉变。
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之后熟作用,呼吸旺盛,大豆堆内湿热积聚较多。因此,大豆入库3~4周应及时通风,散湿散热,以确保储藏安全。在严冬季节将大豆进行冷冻,采用低温密闭储藏有利于保持大豆的品质。
柏油马路上晒粮时,粮食直接与柏油接触,容易受到柏油中一种容易致癌的化学物质污染。特别是柏油路面吸热快,夏季的路面温度常能达到 60~70℃,容易烫坏粮食胚芽。
另外,在柏油马路上晒粮,对交通安全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不应在柏油马路上晒粮。
新收获的粮食还没有完成后熟,这时候的粮食呼吸和内部合成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分,粮堆不通风的话,就会在粮堆内聚集,有时凝结在粮堆表面,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粮食“出汗”。
由于粮堆上下、内外存在温差,从而导致水蒸气压力差,压力高部位的水蒸气向压力低部分自然扩散,严重时会在低温部位造成结露(也就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在粮粒表面)。
粮食结露大多发生在气温骤然变化的季节,如春季和秋季。但在农户储粮中,由于堆垛较小,温差有限,这种现象不会很明显。防止粮食结露的办法关键在于尽量降低粮食水分和杂质,改善储粮条件,加强隔热、防潮性能,减少粮堆各部位之间的温差。
提升自家粮食的收购等级,最重要的是要卖的粮食一定是晒干之后,用牙咬会发出清脆声响的干粮;粮食粒整体好,未熟粒、干瘪粒和破碎粒越少越好。同时要用手工、过筛、风力等方法,除去粮食中的泥块、瓦砾、瘪谷、草籽等杂物,做到“干、饱、净”,粮食等级变高,就能卖上好价。
一是利用科技。研究制定节粮减损的先进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加大生态储粮技术、绿色(生物)杀虫剂、节能干燥技术、信息监测监控等新型储粮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满足安全储粮、降低粮食损耗的要求。
二是改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重点节粮减损工程建设,抓紧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全面修复“危仓老库”,加强东北地区等主产区新建仓容建设,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进一步扩大粮食仓储能力,保证粮食仓储安全,减少粮食仓储环节损失。
三是加强管理。全面贯彻落实《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加强对仓储企业的指导,督促企业规范管理,开展创建仓储企业爱粮节粮示范单位,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开展“四无”(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粮库创建活动、倡导树立爱粮节粮的企业文化,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并融入新的时代内涵。
我国包粮运输主要集中在粮食铁路运输,特别是北粮南运跨省粮食铁路运输,占粮食铁路运输总流通量的60%左右。目前包粮运输主要是以麻袋(90公斤)或者编织袋(50公斤)的形式运输,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作业效率低、流通速度慢、人工劳动强度大、粮食损耗严重、物流成本高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粮食运输。
散粮火车运输专列是一种只能用来运送粮食的全程封闭式列车,具有自动化、高效化装、运、卸散装粮食的特点,与包粮运输相比可大大节省运输成本。由于全程机械化运作,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的开支,并且能有效避免传统粮食包装运输过程中抛洒、损耗大等问题,因此散粮专列运输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粮食物流成本,而且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散粮集装箱铁路运输是一种采用火车车皮为载体、以集装箱装好的粮食为运输物的单一交通运输方式。散粮集装箱铁路运输模式的物流成本远远低于包粮铁路运输,可减少粮食在途损耗,且装卸效率高。
创建节粮减损示范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成品粮适度加工,要求加工企业加大节粮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严格限制过度加工、过度抛光和过度包装,大米等成品粮出品率提高2%以上,培育1000家节粮减损示范加工企业(园区),明显提高节粮节能降耗水平。
鼓励发展全谷物食品、杂粮食品及营养健康新产品,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
宣传《居民营养健康膳食指南》,引导居民科学消费粮油食品,倡导粗细搭配,提倡多种食用油搭配使用。
制定节粮减损技术标准规范,健全粮食行业节粮减损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加强粮油产品等级指标研究,注重将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综合协调处理好适度加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加工和消费两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制定既符合卫生质量标准又有良好口感、节粮降耗的粮油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消费倾向,提高粮油加工出品率和综合利用率,有效节约粮食资源。
倡导适量点餐、小份菜碟和餐后打包的消费理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餐饮节约宣传活动,建立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并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
在菜单上标明或标示食材分量,在套餐标准上注明建议消费人数。推广自助餐、分餐制,对每张餐桌剩余食物量超过一定数量标准且不打包带走的,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餐厨废弃物处理费。
加强内部管理,推进餐厨废物综合利用,减少粮食和食品采购、储运、加工环节的浪费。有关部门要将餐饮企业反对粮食和食品浪费的情况作为“定点饭店”“星级饭店”“节粮大厨”的评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