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哪些举措?

应对气候变化,突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组织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做到“藏粮于地”;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量增效,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2.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一是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粮食”理念,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生猪、牛羊、渔业生产布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是促进节本增效,从技术、装备、设施、服务、加工和流通等多方面着手,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价值链条,大力提高农业效益。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抓紧落实农村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发挥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3.应对气候变化,稳定粮食产量有哪些可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选育推广抗逆品种,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坚守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做好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及中低产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治理等。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促进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开发农业灾害观测与预警技术,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4.在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方面,我国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哪些?

主要有旱作节水农艺栽培技术、抗霜冻害小麦品种选育技术、小麦冬季旱冻减灾技术、农作物田间自动观测技术、草地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技术、林火监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高温热浪预警防范技术、虫媒传播疾病防控技术等。

5.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

“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基本解决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和秸秆焚烧的问题。

2015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发布,该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就优化发展布局、保护耕地资源、节约高效用水、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等五项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这些规划及措施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如何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方面,通过推广低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等措施减少农业的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推广节水灌溉和集雨补灌等技术、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培育高光效、耐高温和耐旱作物品种等手段提高我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7.我国针对农产品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出台的扶持政策有哪些?

提高农业抗旱、防洪、排涝能力,加大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选育推广抗逆优良农作物品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产品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

如东北平原地区,提高适应气候变暖作物栽培区域北移影响的能力,加强黑土地保护,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适当扩大晚熟、中晚熟品种比重,大力发展优质粳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和优质畜产品。

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主要政策则是,监测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开展地下水回灌,增强水源应急储备,促进适应型灌溉排水的设计和管理,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高蛋白大豆。

8.我国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新品种。

推进技术集成创新,重点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术瓶颈,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区。

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和专业服务组织购买机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改进农机装备,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节省劳力,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9.我国应积极实施哪些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生产环节: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流通环节: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优化从收获源头到餐桌消费全过程节粮,减少粮食损耗。

消费环节: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氛围,提倡文明、适度、节俭的粮食消费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制止非理性消费行为。

同时,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

10.什么是气候智能型农业?

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一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开发技术、制定政策和改变投资条件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够帮助农户以可持续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收入,帮助农村社区和农民更好地适应并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或消除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举例来说,如果在肥料使用较多的国家,种植水稻时适度减少肥料的使用,既减少了水资源污染,又提升了农作物生产率,那便达到了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效果。

11.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在灾害发生前可以选择哪些应对措施?

工程类措施:建(修)水窖,建(修)池塘,打(修)井,建(修)堤坝,建(修)大棚,挖(修)排水沟,建(修)排灌站,建(修)水库,火炉增温,双膜覆盖,使用水泵等;

节水措施:畦灌沟灌,平整土地,地面地下管道,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还田),间歇灌溉,采用抗旱品种等;

其他方面包括关注天气预报,参加农业保险,调整品种,调整播种和收获日期,调整化肥农药使用量,调整排灌强度,调整施肥灌溉时间等。

12.发生洪涝灾害时,粮食种植农户应如何应对?

首先,抢排积水,除涝散墒。对低洼受涝地块,抢修损毁农田,快速疏通沟渠,抢排田间积水,并铲趟散墒,追施速效氮肥,促进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防止因积水造成早衰。

其次,洗苗扶苗,恢复生长。对积水田块,要做到边排水、边洗苗,早扶苗、早恢复。结合排水或泼水洗苗,清除烂叶、黄叶。退水后,及时扶正植株,促进恢复生长。

第三,加强田管,促苗转化。对受涝田块,追肥要快,养分要全,数量要足,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及时中耕划锄,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护根系,兼顾除草。

13.如何指导农户应对气候变化?

积极推广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户对气象条件的变化、播种时期的掌握、病虫害的防治、化肥有机肥配方施肥的选择、节水保墒的措施、干旱时期作物的灌溉等技术的熟练程度,科学指导粮食生产,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做准备。

加大环保力度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加有机肥(农家肥)的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对农民的培训,将知识培训和农民的生产经验相结合,以不断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14.在减少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带来危害方面,国外有哪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澳大利亚注重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综合能力,根据气象条件直接评估决定作物的适宜播种期,从而避开高温干旱时期,提高作物产量。

以色列以较好的节水农业技术和措施,如再生水的利用、高效的用水设备及合理的灌溉时期,注重开发新的水资源,提高作物的用水效率。

美国则通过新的育种选育技术,关注气候变化前瞻性的育种趋势。比如把高产和作物的抗逆性结合起来,发现作物高效基因,提高作物本身的抗逆能力,实现优良品种的推广和使用。